新笔趣阁 > 都市言情 > 活着全网黑:死后你让我成为传奇 > 316、天下第一思乡之句千古之绝句

316、天下第一思乡之句千古之绝句(1 / 2)

那是当然的,诗圣的诗词能够差吗?

不可能的,他的作品,永远都是神。

所以,这首诗也一定不会差的,而且肯定会震撼无数人的。

所以,这首名叫《贺氏家书新写》的诗就出现了。

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,明白人都已经明白了,这首诗肯定会超神的。

而果不其然,当刘南开始诵读起来以后,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首诗的伟大。

“同学们,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,大家也可以记下来。

这首诗,就是我为贺氏家书写的一首诗。
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”

“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”

这第一句,就直接把人吸引到了边塞去了

。特别是其中的断人行,和一雁声,直接把人吸引了进去,说明了边疆生活的那种苦闷。

这种萧瑟的悲凉气息,一下子就让人感叹颇深。

甚至于,到了如今,这些观众看到了以后,都忍不住想到了一些画面。

众所周知,刘南的诗每一首都是神作的。

所以,接下来千古绝句来了。

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

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

孩子们朗朗书声,一下子就把无数人给拉了进来。

一句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,真的让人感受到了,当年的贺萧,思念家乡的心情。

毕竟这些心情,从他的家书里面,都能看得出来的。

表明了,他对于家乡的强烈思念。

可是刘南呢?

他只用了短短十个字,那就是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
一下子,就把这种对于家乡思念的情绪表达到了极致。

这一刻,真的很想说一句,诗圣你是真的牛。

这一刻,李为道这样的文坛领袖,都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。

“好一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。

这一句,绝对是千古绝句,绝对会在往后岁月,被无数文人墨客崇拜引用。

这是什么样的一首作品啊,我这个老头子是真的服了。才华就是才华,你真的比不了,你也根本没有办法去比较。”

……

顾卿此刻,也是惊叹不已,一口绿蚁酒喝下去以后,他忍不住站起来鼓掌。

“好一个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

这一刻,不只是他们,还有无数人在惊叹,你比如黄鹤楼里面,您要无数的食客,都震撼这首诗的伟大,震撼这一句的绝美。

“了不起。”

“牛逼。”

“不愧是先生。”

“先生我爱你。”

“哈哈哈,从此以后,思念家乡最好的一句话我知道是什么了,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
这可以称之为,千古第一思乡绝句了。”

……

刘南不知道别人的夸奖,此时此刻他还在教学生们。

而这首诗,最后的两句也出现了。

“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”

“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”

这首诗完结了,这首诗也明明白白的,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。

这一刻,无数人都会惊叹这首诗写的多么的伟大啊。

这一刻,也有无数人知道,这位贺氏家书的主角贺萧,这个千古之前的古人,接下来将会出名,会被无数人记录,也会名垂青史。

而这一刻,黄纶开始了翻译和解读。

“各位朋友们,多余的话我也就不多说了,我就直接开始了。

翻译鉴赏以后,我还要去震惊一下。

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,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。

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,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。

虽有兄弟亲人但都离散各去一方,家园无存,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。

寄往家乡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,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。

在古典诗歌中,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,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,不落俗套,单凭想象力是不够的,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。

先生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,显出了他的诗圣本色。

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。

题目是“月夜”,先生却不从月夜写起。

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:“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”

路断行人,写出所见;戍鼓雁声,写出所闻。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。

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,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。

“断人行”点明社会环境,说明战事仍然频繁、激烈,道路为之阻隔。

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,这就是“月夜”的背景。

颔联点题。

“露从今夜白”,既写景,也点明时令。

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,清露盈盈,令人顿生寒意。

“月是故乡明”,也是写景,却与上句略有不同。

先生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,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。

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,本无差别,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;

明明是先生自己的心理幻觉,偏要说得那么肯定,不容质疑。

然而,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。

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,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。

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,它要说的不过是“今夜露白”,“故乡月明”,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,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。

以上四句信手挥写,若不经意,看似与贺氏家书无关,其实不然。

不仅望月怀乡写出“忆”,就是闻戍鼓,听雁声,见寒露,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,引起思念之情。

所以是字字都是家书,句句有情。

可以说,这首诗到这里,已经把贺氏家书,写的完完全全明明白白。

这么说吧,贺氏家书,有了这首诗以后,它在我大汉的历史地位,一定会上升两个台阶。

诗由望月转入抒情,过渡十分自然。

月光常会引人遐想,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。

先生联想到,当时贺氏老祖贺萧随时面临敌人的威胁,又在这清冷的月夜,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

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,语气也分外沉痛。

“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”,上句说弟兄离散,天各一方;

下句说家已不存,生死难卜,写得伤心折肠,感人至深。

这两句,就清晰的描写了,当年贺萧所在时代的一些动乱,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些特点。

可以说,先生这是真的读懂了这封贺氏家书了。

尾联紧承五、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。

亲人们四处流散,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,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,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。

含蓄蕴藉,一结无限深情。

这个也是感叹,贺氏家书里面,贺萧对于家人的担忧还有这个时代的动乱。

说真的,牛逼啊我的天!”

……

“说真的,今晚我整个人都已经惊呆了,现在我都已经记不住,到底写了多少首诗了。

因为每一首,都是如此的优秀,特别是这一首贺氏家书新写,我简直被这首诗完全征服了。

现在这么说吧各位,我现在只想去好好的了解一些,这位叫做贺萧的人的生平,想要好好的知道这个人。

我这样的普通人,怎么说呢以前就知道那些最有名的人物了。读书不多,只能够了解一些人。

而今天,是我第一次,想要如此急切的去了解一个人,想要知道这个人是谁?

他做了一些什么?

这个贺氏家书,写的又是什么?

现如今,这个贺家还存在吗之类的。

没有办法啊,这一句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,让我整个人都沉浸在其中。

特别是我人在他乡漂泊,这一句的感触是最深的。

是啊,不管任何时候,我看着月亮,都不由自主的想要感叹一句,家乡的月亮真明亮啊!

可是我转过头来一看,发现自己身边空无一人。

狭小的出租屋里面,只有我一个人,还有一些堆在旁边,打算以后去卖废品的矿泉水瓶子。”

“楼上的这位兄弟说的,差点让我哭了起来。

真的太有感触了,我也是听到这一句,月是故乡明的时候,我整个人都忍不住了。

我现在只想回家,和老婆一起看看家乡的月亮。”

“说真的,先生的作品,真的让人感触颇深。

随便一句诗,就能让人产生共鸣。今晚,这所有的作品,都是让人如此的震撼。

我刚刚,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千年前,看到了这位叫做贺萧的古人,手中拿着一支笔,面前一张纸,看着这残酷的边疆,最后忍着思念为家人写下了一封家书。

而家书还不知道,能不能寄回家,可是边疆这里,又要开始战斗了。他只能放下一切的牵挂,随后拿起刀剑冲锋去了。

去完成他人生中最大的浪漫,为国捐躯。”

无数人此刻,讨论起来了这个贺萧,无数人开始去了解这封贺氏家书。

无数人都想要知道,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

而贺氏家书和贺萧这两条新闻,也在这一刻直接登上了热搜。排在前面的几个热搜之下。

而贺家的人,说真的都有点蒙圈。他们没想到,自家老祖竟然以这种方式,第一次登上大汉的热搜。

“什么样的人?好吧,我家老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,一个学了一些文字,却去往了边疆的普通人。

他不是什么将军,什么校尉,也不是什么大人物。

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兵,冲锋在第一线的士兵。

他也只不过,写了一封没有任何文采,却感情真挚的家书而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