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(107)(2 / 2)

帆前孤影,渐山河远,怎诉离情。

满船风雪催促,携手处,残梦难凭

流连已作泪飞轻,别有根芽,飘洒向来径

“呃…从来没看到过这词,还头一次,像…是画的柳永——可古人这种离愁别绪之类的歌咏太多了,这画儿没有特定指的谁。”

“可民国时候,人也都穿长袍啊?”王梦雨又一次流露出些许的顽皮神情。我只看着她,不觉忘情地“发挥”起自诩的认知,说:“不会,民国那时候有飞机、有火车了,出个门来回很容易。我听过一个说法,古代时候交通不便,一出去,也许大半生就漂泊在外了,所以分开,总有生离死别的感觉,跟现在特不一样,所以这种伤别离的诗词最流行。”如此说罢,看着王梦雨近在眼前,带着似笑非笑神情的目光。

“不过具体我不知道了,画的谁。”怕让她过度期待反而加大失望,我追加一句坦白道。

韩靥放下杯子,拿起托盘说:“梦雨白提示你了,这是我刚才走的那个舅舅参加一个剧组的配乐编演时候,编剧送给他的,画是和这个剧情有关系的一个场景,讲的清末民初,都是虚构故事。就是可惜,那个剧没能公映。”

“啊,那为什么,还有这种事儿?”

听到我的疑问,抱有同样想法的王梦雨也诧异道:“听我一亲戚说过,中国好多片子要审查,一句话不合适都得改,可这种解放以前的题材,还…那这讲的什么故事?”

韩靥将盘子小心放回茶几上,端起咖啡杯子说:“要说审核,好像美国欧洲也一样,就是那些国家是为了分级,不限制言论。这片子嘛,我大舅说是和导演有关系,那人叫什么我忘了,挺有资历一个人呢。因为人家在70年代初,就有资格参加《林海雪原》的拍摄了,那年头,1年也不拍一部两部的。结果拍摄时候遇到好多事儿,审查上没完没了地被挑毛病,而且可是官儿特大的人挑,所以据说那时候要被认为有了问题可吓人了,一转眼从革命干部,突然变成罪犯都特常见。76年以后,说是也没太大变化,那个导演遇到多了,后来就干脆躲着现实题材,没想到还是能遇到麻烦。”

“这画儿,一看无非才子佳人的老套东西,能惹到什么麻烦?”我喝着咖啡,刚才一阵忙碌后,惬意地以品味闲暇的平静心态,重新对照着杯子上的图案,再欣赏着盘子说。韩靥打了个哈欠,伸伸懒腰道:“说的是呢,谁知道咱中国哪就那么多麻烦,呵呵,还怎么躲都躲不开呢?最招人烦的,是审核的那边儿,不正经告诉你理由。听说凡是遇到这种情况,就是那理由说出来,审核的人自己也觉得确实挺无耻的,就干脆不明确表态。所以我大舅说他们剧组的人只能猜,好改了让人家重新过目,哪怕只是想讹点钱的事儿,也要摸清楚不是,省着白给钱,他们可拮据了。”

我看向王梦雨,正好迎来她的目光,也是很意外的表情,虽然都没开口,显然心里在说“以为那些看上去风光无限的明星、导演,一个个的都特有钱呢”。,,,,,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