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有个儿子叫张翰墨,今年已经35岁了。从小学习优秀,后来去应国留学。在那里,他遇到了一个应国华人女孩,两人相爱并结婚生子。然而,当张翰墨决定留在应国时,张鹤年却是极力反对的。他觉得儿子应该回国发展,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但是张翰墨的媳妇却不愿意回华夏,她觉得华夏太落后了,自己已经是应国国籍了,是上等人的存在。当然了,这是她自己这么认为的,其实应国人还是看不起她的。
张翰墨那时候也是想着回国的,可是他的媳妇却极力反对,甚至以死相逼。张翰墨被弄得一点脾气也没有了。正好这时候妻子吴娟也怀了孩子,张翰墨也就妥协了,打消了回国的念头。为此,张鹤年一怒之下回了老家,誓言要和自己的儿子断绝父子关系,永不相见。
话虽这么说,儿子张翰墨还是会时常给自己打电话的。那些跨越千山万水的问候,总是能温暖张鹤年那颗牵挂的心。张翰墨的声音里,带着几分异国他乡的疏离,却也藏着对家的深深眷恋。后来,从电话中,张鹤年渐渐了解到,他们夫妻两人都是学金融管理专业的,因缘际会之下,被应国的一家大公司相中,随后便被派到了鹅国工作。
那时的鹅国,正值苏联解体后的动荡时期,叶利青当权,国家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。那些所谓的寡头们,像一群饥饿的狼,疯狂地侵吞着国有资产,同时还与外资勾结,企图在这个新兴的市场中分一杯羹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大量的外资企业如潮水般涌入鹅国,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会。张翰墨和吴娟,就是这股洪流中的两叶小舟,漂泊不定,却也在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他们在鹅国的生活并不容易。作为小职员,他们的工资并不高,而卢布的贬值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。再加上公司总部传来了准备撤资的消息,这无疑给他们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。如果撤资真的发生,那他们夫妇俩将面临失业的困境。然而,张翰墨却有着华夏人特有的倔强和骨气。在他看来,与其被辞退,不如自己主动辞职,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。于是,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,决定带着妻儿回到祖国,回到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。
张鹤年听到儿子的决定时,心中既高兴又担忧。高兴的是,儿子终于愿意回到祖国的怀抱;担忧的是,儿媳吴娟是否能够适应这里的生活。毕竟,她在国外生活了那么久,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。然而,张翰墨的决心却异常坚定。他告诉吴娟,如果他们不能达成一致,那么他宁愿选择离婚,也要带着儿子回到祖国。吴娟看着丈夫那坚定的眼神,最终妥协了,但心中却充满了不甘和无奈。
回到祖国后,张鹤年看到自己的儿子、儿媳和大孙子,心中充满了喜悦。然而,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。吴娟很快就开始处处找茬,抱怨这里的环境不好、吃的也不习惯等等。张鹤年看着儿媳那张挑剔的脸,心中无比苦恼。今天早上,两口子又因为琐事吵了一架,张鹤年更是心烦意乱。正好这时杜泽来了,他便向杜泽倾诉了心中的烦恼,希望他能给出个主意。
杜泽听到张鹤年提到张翰墨在鹅国工作过的经历时,顿时来了兴趣。他正准备进军鹅国市场呢,虽然跟弗雷德曼家族关系挺好,但毕竟只是生意上的往来。跟布京关系好,但还没到无话不谈的地步。亚历山大他们这些克格勃人员虽然是他的人,但他们对金融管理这一块并不擅长。而张翰墨在鹅国待过,还是应国跨国公司委派的人员,对于金融管理这一块应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心得。更重要的是,张翰墨是张鹤年这位自己很尊重的老人的儿子,那应该是靠得住的。毕竟,自己也不能一直待在鹅国那边,总得有个人在那里替自己打理一切。
想到这里,杜泽便对张鹤年说道:“张老,您的意思是,让我给他安排点工作,能在咱这里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