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泽深知,这是鹅国在极端困境下做出的无奈之举,若不如此,国家恐怕将面临破产的危机。这也是为什么杜泽一直迟迟未踏入鹅国市场的原因——时机未到,贸然进入只会成为别人的炮灰。
然而,杜泽也清楚地记得,1999年将是鹅国经济的一个转折点。叶利青政府开始意识到外来投资的重要性,重新向外国投资者敞开了大门,但明确拒绝了热钱和不良资产的涌入,只欢迎那些愿意投资建厂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外国企业。这正是杜泽一直在等待的机会。毕竟,他深知实体经济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,而鹅国目前最缺乏的,正是像他们这样拥有实体产业背景的企业家。
为了进一步考验张翰墨的见识与判断力,杜泽故意抛出了一个问题:“张哥,那你觉得如果我们北斗集团现在去鹅国投资,能挣到钱吗?”
张翰墨显然没料到杜泽会如此直接地提出这个问题,他微微一愣,随即陷入了沉思。片刻之后,他缓缓开口:“杜总,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。鹅国目前的经济状况确实不容乐观,投资风险很大。但是,正所谓危机并存,危机之中往往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。如果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时机,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,比如基础设施建设、能源开发,以及轻工业等领域,我相信还是能够获得不错的回报的。当然,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,深入了解鹅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,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。”
杜泽听着张翰墨的分析,心中暗自点头。张翰墨的见解与他不谋而合,这更加坚定了他与张翰墨携手共进、开拓鹅国市场的决心。
突然,杜泽问道:“张哥,你懂鹅国话吗?”
“会啊,我在应国专门学过的,要不公司也不会派我过去了。”
“那就好,既然这样,从现在开始,您就是我北斗集团鹅国市场的投资部总经理了,目前年薪五十万,等企业都做起来后,我给你提成。”
张翰墨一听很高兴,这个工资可比在应国好多了,看来自己回来就算是对了。